转: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
转: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
【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】
关于中国古人寿命,学者林万孝研究指出,商朝人均寿命不超过18岁,此后周秦20岁、汉代22岁、唐代27岁 、宋代30岁、清代33岁 、民国35岁,因此平均年龄上看,“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”。
由于古代婴儿夭折率较高,兼之战乱等因素,导致非正常死亡较多,必然会拉低人均寿命,因此平均年龄并不能反映古人真正能活多少岁,也就不能得出“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”的结论。
更为重要的是,考古发现正常古人的寿命超出想象。考古揭示,汉代存在大量80岁以上的老人,宋明存在大量60岁以上的老人,比例不比现代低。因此,只有中医、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,活的并不随机。
尹湾汉墓简牍:80岁以上占比3.26%
1993年,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,考古发现“尹湾汉墓群”,出土了不少简牍,其中一份是西汉晚期的人口资料——《集簿》。
《集簿》第十五行: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(?)人,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,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。第十六行: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,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......第十七行: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。
也就是说,汉代该地区人口140余万,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,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。其中,80以上的老人,在该地区占比3.26%,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1.57%;90以上的老人,在该地区占比0.84%,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0.15%,可见承平时代的汉代正常人寿命不比现代人低。
除此之外,《集簿》也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,就是男女比例失调,男比女多了将近2万人。仅仅一地就相差2万,那么放眼西汉全国,差距无疑极其惊人,或许这也是西汉末年出现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从《集簿》记录的情况来看,汉代平均年龄是不是如林万孝所说的那般低,其实是要打一个问号的。
唐宋明古人寿命:普遍能活到60岁
在我们的印象中,唐宋明名人享年鲜有不足40岁的,比如李白61岁、杜甫58岁、白居易74岁、王安石65岁、欧阳修65岁、苏轼64岁、陆游85岁、杨慎72岁、王阳明58岁等,那么这是个别现象,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呢?
李燕捷的《唐人年寿分析》,对正史与墓志铭上记载了生卒的2944个唐人,作了统计分析,最终计算出样本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7.55岁。
根据《宋词鉴赏辞典》,生卒齐全的有137位,平均寿命高达64岁,其中很多都活过了70岁。
郑丽萍的《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》中,研究者根据4802篇宋代墓志铭的记载,考证了宋人寿命情况:享年51—60岁的宋人占比20.81%,61—70岁占比24.44%,71—80岁占比19.80%。最终,经过计算的平均享年,男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0.69岁,女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2.31岁。
学者做了一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寿命调查(见上图),样本接近2000人,可以看到平均寿命在65岁左右。
与宋朝大致相同,明代古人享年普遍也在60以上,详见下图,源于葛剑雄、曹树基著《中国人口史(第四卷)》。
尤为重要的是,上述统计人群的享年,主要是较为富裕的一群人,他们不仅拥有较好的营养、卫生条件,而且还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,更有条件看中医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讲,中医无疑是上述人群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英国中世纪古人寿命:80岁以上占比0.8%
奇波拉的《欧洲经济史》记载,1276—1300年英国1岁以上1000人存活情况,其中40岁之前剩下436人,50岁之前剩下311人,60岁剩下194人,70岁之前剩下81人,80岁之前剩下8人(详见下图)。
也就是说,针对1岁以上的人群,英国能活到60岁的只有19.4%,能活到80岁的只有0.8%,明显不如尹湾汉墓简牍记载的情况,更不如上述唐宋明的古人寿命情况。
中世纪的英国,生卒能被记录在历史资料上的也都不是普通人,同时通过英国也可以管中窥豹古代欧洲人的寿命,与英国相差不会太大,但他们寿命却远不如中国,背后无疑凸显了中医的作用与价值。
显然,中国古人寿命超出想象,而且明显比西方要高,背后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中医管用,并非安慰剂,因此“只有中医、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并不随机”。
如今,中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,但有人却打着“科学”的旗号完全否定中医,而否定管用的能提高寿命的客观存在的东西,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科学。
(来源/原创 百家杂评)
关于中国古人寿命,学者林万孝研究指出,商朝人均寿命不超过18岁,此后周秦20岁、汉代22岁、唐代27岁 、宋代30岁、清代33岁 、民国35岁,因此平均年龄上看,“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”。
由于古代婴儿夭折率较高,兼之战乱等因素,导致非正常死亡较多,必然会拉低人均寿命,因此平均年龄并不能反映古人真正能活多少岁,也就不能得出“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”的结论。
更为重要的是,考古发现正常古人的寿命超出想象。考古揭示,汉代存在大量80岁以上的老人,宋明存在大量60岁以上的老人,比例不比现代低。因此,只有中医、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,活的并不随机。
尹湾汉墓简牍:80岁以上占比3.26%
1993年,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,考古发现“尹湾汉墓群”,出土了不少简牍,其中一份是西汉晚期的人口资料——《集簿》。
《集簿》第十五行: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(?)人,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,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。第十六行: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,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......第十七行: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。
也就是说,汉代该地区人口140余万,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,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。其中,80以上的老人,在该地区占比3.26%,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1.57%;90以上的老人,在该地区占比0.84%,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0.15%,可见承平时代的汉代正常人寿命不比现代人低。
除此之外,《集簿》也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,就是男女比例失调,男比女多了将近2万人。仅仅一地就相差2万,那么放眼西汉全国,差距无疑极其惊人,或许这也是西汉末年出现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从《集簿》记录的情况来看,汉代平均年龄是不是如林万孝所说的那般低,其实是要打一个问号的。
唐宋明古人寿命:普遍能活到60岁
在我们的印象中,唐宋明名人享年鲜有不足40岁的,比如李白61岁、杜甫58岁、白居易74岁、王安石65岁、欧阳修65岁、苏轼64岁、陆游85岁、杨慎72岁、王阳明58岁等,那么这是个别现象,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呢?
李燕捷的《唐人年寿分析》,对正史与墓志铭上记载了生卒的2944个唐人,作了统计分析,最终计算出样本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7.55岁。
根据《宋词鉴赏辞典》,生卒齐全的有137位,平均寿命高达64岁,其中很多都活过了70岁。
郑丽萍的《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》中,研究者根据4802篇宋代墓志铭的记载,考证了宋人寿命情况:享年51—60岁的宋人占比20.81%,61—70岁占比24.44%,71—80岁占比19.80%。最终,经过计算的平均享年,男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0.69岁,女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2.31岁。
学者做了一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寿命调查(见上图),样本接近2000人,可以看到平均寿命在65岁左右。
与宋朝大致相同,明代古人享年普遍也在60以上,详见下图,源于葛剑雄、曹树基著《中国人口史(第四卷)》。
尤为重要的是,上述统计人群的享年,主要是较为富裕的一群人,他们不仅拥有较好的营养、卫生条件,而且还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,更有条件看中医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讲,中医无疑是上述人群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英国中世纪古人寿命:80岁以上占比0.8%
奇波拉的《欧洲经济史》记载,1276—1300年英国1岁以上1000人存活情况,其中40岁之前剩下436人,50岁之前剩下311人,60岁剩下194人,70岁之前剩下81人,80岁之前剩下8人(详见下图)。
也就是说,针对1岁以上的人群,英国能活到60岁的只有19.4%,能活到80岁的只有0.8%,明显不如尹湾汉墓简牍记载的情况,更不如上述唐宋明的古人寿命情况。
中世纪的英国,生卒能被记录在历史资料上的也都不是普通人,同时通过英国也可以管中窥豹古代欧洲人的寿命,与英国相差不会太大,但他们寿命却远不如中国,背后无疑凸显了中医的作用与价值。
显然,中国古人寿命超出想象,而且明显比西方要高,背后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中医管用,并非安慰剂,因此“只有中医、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并不随机”。
如今,中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,但有人却打着“科学”的旗号完全否定中医,而否定管用的能提高寿命的客观存在的东西,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科学。
(来源/原创 百家杂评)
Re: 转: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
史料有意义,归为中医无意义。FoxMe 写了: 2023年 7月 1日 17:30 【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】
关于中国古人寿命,学者林万孝研究指出,商朝人均寿命不超过18岁,此后周秦20岁、汉代22岁、唐代27岁 、宋代30岁、清代33岁 、民国35岁,因此平均年龄上看,“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”。
由于古代婴儿夭折率较高,兼之战乱等因素,导致非正常死亡较多,必然会拉低人均寿命,因此平均年龄并不能反映古人真正能活多少岁,也就不能得出“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”的结论。
更为重要的是,考古发现正常古人的寿命超出想象。考古揭示,汉代存在大量80岁以上的老人,宋明存在大量60岁以上的老人,比例不比现代低。因此,只有中医、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,活的并不随机。
尹湾汉墓简牍:80岁以上占比3.26%
1993年,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,考古发现“尹湾汉墓群”,出土了不少简牍,其中一份是西汉晚期的人口资料——《集簿》。
《集簿》第十五行: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(?)人,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,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。第十六行: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,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......第十七行: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。
也就是说,汉代该地区人口140余万,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,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。其中,80以上的老人,在该地区占比3.26%,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1.57%;90以上的老人,在该地区占比0.84%,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0.15%,可见承平时代的汉代正常人寿命不比现代人低。
除此之外,《集簿》也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,就是男女比例失调,男比女多了将近2万人。仅仅一地就相差2万,那么放眼西汉全国,差距无疑极其惊人,或许这也是西汉末年出现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从《集簿》记录的情况来看,汉代平均年龄是不是如林万孝所说的那般低,其实是要打一个问号的。
唐宋明古人寿命:普遍能活到60岁
在我们的印象中,唐宋明名人享年鲜有不足40岁的,比如李白61岁、杜甫58岁、白居易74岁、王安石65岁、欧阳修65岁、苏轼64岁、陆游85岁、杨慎72岁、王阳明58岁等,那么这是个别现象,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呢?
李燕捷的《唐人年寿分析》,对正史与墓志铭上记载了生卒的2944个唐人,作了统计分析,最终计算出样本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7.55岁。
根据《宋词鉴赏辞典》,生卒齐全的有137位,平均寿命高达64岁,其中很多都活过了70岁。
郑丽萍的《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》中,研究者根据4802篇宋代墓志铭的记载,考证了宋人寿命情况:享年51—60岁的宋人占比20.81%,61—70岁占比24.44%,71—80岁占比19.80%。最终,经过计算的平均享年,男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0.69岁,女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2.31岁。
学者做了一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寿命调查(见上图),样本接近2000人,可以看到平均寿命在65岁左右。
与宋朝大致相同,明代古人享年普遍也在60以上,详见下图,源于葛剑雄、曹树基著《中国人口史(第四卷)》。
尤为重要的是,上述统计人群的享年,主要是较为富裕的一群人,他们不仅拥有较好的营养、卫生条件,而且还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,更有条件看中医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讲,中医无疑是上述人群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英国中世纪古人寿命:80岁以上占比0.8%
奇波拉的《欧洲经济史》记载,1276—1300年英国1岁以上1000人存活情况,其中40岁之前剩下436人,50岁之前剩下311人,60岁剩下194人,70岁之前剩下81人,80岁之前剩下8人(详见下图)。
也就是说,针对1岁以上的人群,英国能活到60岁的只有19.4%,能活到80岁的只有0.8%,明显不如尹湾汉墓简牍记载的情况,更不如上述唐宋明的古人寿命情况。
中世纪的英国,生卒能被记录在历史资料上的也都不是普通人,同时通过英国也可以管中窥豹古代欧洲人的寿命,与英国相差不会太大,但他们寿命却远不如中国,背后无疑凸显了中医的作用与价值。
显然,中国古人寿命超出想象,而且明显比西方要高,背后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中医管用,并非安慰剂,因此“只有中医、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并不随机”。
如今,中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,但有人却打着“科学”的旗号完全否定中医,而否定管用的能提高寿命的客观存在的东西,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科学。
(来源/原创 百家杂评)
-
TheMatrix
- 论坛支柱

2024年度优秀版主
TheMatrix 的博客 - 帖子互动: 292
- 帖子: 13866
- 注册时间: 2022年 7月 26日 00:35
Re: 转: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
人口年龄结构确实比平均寿命更有意义。FoxMe 写了: 2023年 7月 1日 17:30
也就是说,汉代该地区人口140余万,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,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。其中,80以上的老人,在该地区占比3.26%,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1.57%;90以上的老人,在该地区占比0.84%,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0.15%,可见承平时代的汉代正常人寿命不比现代人低。
Re: 转: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
别被忽悠了。
中医是最早/最完善的实践/循证医学,比同时代的巫医神汉的医学,先进一万倍。
互联网上的所谓‘中西医之辩’,是一种有组织的误导/认知作战/谣言,
其实,是用‘现代医学’和‘古代中医’比较,拿‘心电图机’比较中医徒手的‘号脉’。
为什么?
跟‘国产车’‘合资车’‘进口车’,‘苹果换肾’的‘认知作战’一个道理,超额利润,溢价。
x3
x1
x1
Re: 转: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
林万孝是信口开河
古代无法有这个可靠统计。一般战乱时期肯定会短,比如民国时期和清朝晚期肯定短于清代中期。
另外,古代社会婴幼儿死亡率高,解放前平均寿命30岁,就是被婴幼儿死亡率高给拉低的。解放后婴幼儿死亡率急剧下降到接近于零,平均寿命也就很快翻番了。但是成年人的平均寿命并不会有那么快的提升。美国在1900年平均寿命30岁多(还比不上同时期的清朝),到1940年达到六十,也是靠婴幼儿死亡率的极大降低。
统计古代社会的寿命,去掉婴幼儿死亡之后的条件概率更有意义,也就是社会对已经活到成年以后的人的大概寿命预期。也只有这个,能够勉强有几个极为大概的估计。
从文献资料能明显看出,古代中国对成年人的寿命预期是世界最高的。
再看历史名人,比较西方的比如莎士比亚等,中国的类似名人,随便挑选,有长寿有夭寿,总体上中国古人明显活的更长。
古代无法有这个可靠统计。一般战乱时期肯定会短,比如民国时期和清朝晚期肯定短于清代中期。
另外,古代社会婴幼儿死亡率高,解放前平均寿命30岁,就是被婴幼儿死亡率高给拉低的。解放后婴幼儿死亡率急剧下降到接近于零,平均寿命也就很快翻番了。但是成年人的平均寿命并不会有那么快的提升。美国在1900年平均寿命30岁多(还比不上同时期的清朝),到1940年达到六十,也是靠婴幼儿死亡率的极大降低。
统计古代社会的寿命,去掉婴幼儿死亡之后的条件概率更有意义,也就是社会对已经活到成年以后的人的大概寿命预期。也只有这个,能够勉强有几个极为大概的估计。
从文献资料能明显看出,古代中国对成年人的寿命预期是世界最高的。
再看历史名人,比较西方的比如莎士比亚等,中国的类似名人,随便挑选,有长寿有夭寿,总体上中国古人明显活的更长。
-
newstudent
- 论坛点评

- 帖子互动: 142
- 帖子: 2560
- 注册时间: 2022年 10月 24日 13:14
Re: 转: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
我反复看了三遍。每个字都认识,但是完全看不懂。xexz 写了: 2023年 7月 1日 22:31 别被忽悠了。
中医是最早/最完善的实践/循证医学,比同时代的巫医神汉的医学,先进一万倍。
互联网上的所谓‘中西医之辩’,是一种有组织的误导/认知作战/谣言,
其实,是用‘现代医学’和‘古代中医’比较,拿‘心电图机’比较中医徒手的‘号脉’。
为什么?
跟‘国产车’‘合资车’‘进口车’,‘苹果换肾’的‘认知作战’一个道理,超额利润,溢价。
-
cellcycle1
- 论坛元老

cellcycle1 的博客 - 帖子互动: 1056
- 帖子: 71233
- 注册时间: 2022年 7月 24日 15:59
Re: 转: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
扯蛋,你看看皇帝的寿命,都是最好, 跑去被杀的, 病死的一堆堆,,,,FoxMe 写了: 2023年 7月 1日 17:30 【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】
关于中国古人寿命,学者林万孝研究指出,商朝人均寿命不超过18岁,此后周秦20岁、汉代22岁、唐代27岁 、宋代30岁、清代33岁 、民国35岁,因此平均年龄上看,“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”。
由于古代婴儿夭折率较高,兼之战乱等因素,导致非正常死亡较多,必然会拉低人均寿命,因此平均年龄并不能反映古人真正能活多少岁,也就不能得出“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”的结论。
更为重要的是,考古发现正常古人的寿命超出想象。考古揭示,汉代存在大量80岁以上的老人,宋明存在大量60岁以上的老人,比例不比现代低。因此,只有中医、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,活的并不随机。
尹湾汉墓简牍:80岁以上占比3.26%
1993年,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,考古发现“尹湾汉墓群”,出土了不少简牍,其中一份是西汉晚期的人口资料——《集簿》。
《集簿》第十五行: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(?)人,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,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。第十六行: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,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......第十七行: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。
也就是说,汉代该地区人口140余万,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,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。其中,80以上的老人,在该地区占比3.26%,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1.57%;90以上的老人,在该地区占比0.84%,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0.15%,可见承平时代的汉代正常人寿命不比现代人低。
除此之外,《集簿》也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,就是男女比例失调,男比女多了将近2万人。仅仅一地就相差2万,那么放眼西汉全国,差距无疑极其惊人,或许这也是西汉末年出现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从《集簿》记录的情况来看,汉代平均年龄是不是如林万孝所说的那般低,其实是要打一个问号的。
唐宋明古人寿命:普遍能活到60岁
在我们的印象中,唐宋明名人享年鲜有不足40岁的,比如李白61岁、杜甫58岁、白居易74岁、王安石65岁、欧阳修65岁、苏轼64岁、陆游85岁、杨慎72岁、王阳明58岁等,那么这是个别现象,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呢?
李燕捷的《唐人年寿分析》,对正史与墓志铭上记载了生卒的2944个唐人,作了统计分析,最终计算出样本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7.55岁。
根据《宋词鉴赏辞典》,生卒齐全的有137位,平均寿命高达64岁,其中很多都活过了70岁。
郑丽萍的《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》中,研究者根据4802篇宋代墓志铭的记载,考证了宋人寿命情况:享年51—60岁的宋人占比20.81%,61—70岁占比24.44%,71—80岁占比19.80%。最终,经过计算的平均享年,男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0.69岁,女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2.31岁。
学者做了一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寿命调查(见上图),样本接近2000人,可以看到平均寿命在65岁左右。
与宋朝大致相同,明代古人享年普遍也在60以上,详见下图,源于葛剑雄、曹树基著《中国人口史(第四卷)》。
尤为重要的是,上述统计人群的享年,主要是较为富裕的一群人,他们不仅拥有较好的营养、卫生条件,而且还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,更有条件看中医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讲,中医无疑是上述人群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英国中世纪古人寿命:80岁以上占比0.8%
奇波拉的《欧洲经济史》记载,1276—1300年英国1岁以上1000人存活情况,其中40岁之前剩下436人,50岁之前剩下311人,60岁剩下194人,70岁之前剩下81人,80岁之前剩下8人(详见下图)。
也就是说,针对1岁以上的人群,英国能活到60岁的只有19.4%,能活到80岁的只有0.8%,明显不如尹湾汉墓简牍记载的情况,更不如上述唐宋明的古人寿命情况。
中世纪的英国,生卒能被记录在历史资料上的也都不是普通人,同时通过英国也可以管中窥豹古代欧洲人的寿命,与英国相差不会太大,但他们寿命却远不如中国,背后无疑凸显了中医的作用与价值。
显然,中国古人寿命超出想象,而且明显比西方要高,背后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中医管用,并非安慰剂,因此“只有中医、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并不随机”。
如今,中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,但有人却打着“科学”的旗号完全否定中医,而否定管用的能提高寿命的客观存在的东西,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科学。
(来源/原创 百家杂评)
Re: 转: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,中医果然功不可没
看看中医经典,多少是汉朝以后的?汉朝寿命长,之后缩短,到唐朝短一二十年(根据首楼数据),保不定不是中医的贡献。xexz 写了: 2023年 7月 1日 22:31 别被忽悠了。
中医是最早/最完善的实践/循证医学,比同时代的巫医神汉的医学,先进一万倍。
互联网上的所谓‘中西医之辩’,是一种有组织的误导/认知作战/谣言,
其实,是用‘现代医学’和‘古代中医’比较,拿‘心电图机’比较中医徒手的‘号脉’。
为什么?
跟‘国产车’‘合资车’‘进口车’,‘苹果换肾’的‘认知作战’一个道理,超额利润,溢价。
-
changjiang
- 论坛精英

- 帖子互动: 481
- 帖子: 7089
- 注册时间: 2022年 7月 22日 21:59
-
Cellcycle2
- 论坛元老

- 帖子互动: 380
- 帖子: 35933
- 注册时间: 2022年 9月 10日 11:22
